立春日感怀
于谦〔明代〕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
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
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
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
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注释
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
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
簇五辛:蔟,攒聚的意思。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简析
《立春日感怀》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时间的流逝和诗人之年迈,并点出时间和地点;颔联发问,诗人问他人,也问自己,这样的立春日何苦还留在战场上而不与亲人团聚呢;颈联作答,他之所以留在战场上,是因为报国的一片丹心;尾联点出自己的心情“孤怀激烈”,但是却无法排遣,心系亲人而无心过节。全诗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心怀报国之志又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纠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新春到来时其内心的孤寂和矛盾,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酿成“土木堡之变”。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击退瓦剌军。此诗作于击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春天,即明正统十五年(1450)春天。立春日引发了奋战在前线的诗人的思亲之情,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国恩,黄步高主编,中华经典诗词楹联读本 高中二年级 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02,第39页
2、
方润生主编,国学经典诵读,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07,第41页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19篇诗文 ► 52条名句
长物志·论书
文震亨〔明代〕
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或得结构而不得锋芒者,模本也;得笔意而不得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也;形迹虽存,而真彩神气索然者,双钩也。又古人用墨,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素,后人伪作,墨浮而易辨。
题贞洁卷
边贡〔明代〕
贞比高陵柏,洁比阴壑冰。
缅彼考槃客,相思劳寝兴。
至洁不可污,至贞不可变。
两世同一心,百年能几见。
柏有后秋叶,冰有中夏寒。
贞洁苟弗渝,炎雪何能干。
蝶恋花·衰柳
王夫之〔明代〕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
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