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宣州元处士
杜牧〔唐代〕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陵阳山上的隐士,是身、世两忘的人。
他们住杂草丛生的简陋居室,令人觉得比整个天下还宽广。
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地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人们由于不知足,故常爱叹息自己遭遇不好。
注释
1.元处士:即元孚。《全唐诗》卷八二三《元孚小传》:“元孚,宣城开元寺僧,与许浑同时。”处士:未仕或不仕的人。
2.陵阳:陵阳山,在宣城。传说是陵阳子明得道成仙的地方。据《列仙传》: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后又放掉,五年后白龙来迎,陵阳子明上陵阳山修仙,百余年后成仙。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东汉人,隐居不出,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之
赏析
全诗描绘了元处士的隐居生活,对他的清静无为、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
前两句总述,点明元处士的隐居地点和高行。在陵阳山上有一个德行像汉代北郭先生的隐者,他是一个对自己、对世间都超然相忘的人。以下从居室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分述。元处士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但在他看来,这么简陋狭窄的地方,却比整个天下都要宽广。这些说明,正是因为他胸怀宽广,所以才有这种感觉。元处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即使斟了一杯酒,也常常不饮,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览,心游太玄。他身居斗室心宽天下,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到达这境界须有寻“玄”觅“道”的文化底蕴支撑。“玄”就是“道”。中国古代任何学派都不
简析
《赠宣州元处士》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处士的隐居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元处士那种身世两忘、自甘淡泊品行的钦慕之情,也有诗人自叹不足、“爱叹遭逢寡”的感慨,表现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全诗意境幽深,颇具哲理,是对元处士清静无为、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在寻访深通哲理的元处士时作此诗赠与他。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
2、
胡可先.杜牧诗选 插图版:中华书局,2009年:49页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27篇诗文 ► 456条名句
古风·秦王扫六合
李白〔唐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垂老别
杜甫〔唐代〕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衰老 一作:衰盛)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