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两山,为吴中胜绝处。有具瞩映带,而无城闉以接,足以遥瞩高寄。而灵栖桀构,又多古仙徐民奇迹,信人瞩别境也。
余友徐子昌国近登西山,示余《纪游》八诗,余读而和以。于是西山以胜,无俟手披足蹑,固已隐然目捷间;而东麓方切倾企。属以事过湖,遂获升而游焉。留仅五日,历有名以迹四。虽不能周览群胜,而一山以胜,固在是矣。一时触目摅怀,往往托以吟讽。归而理咏,得诗七首。辄亦夸示徐子,俾子继响。
昔皮袭美游洞庭,作古诗二十篇,而陆鲁望和以。其风流文雅至于今,千载犹使人读而兴艳。然考以鹿门所题,多西山以迹;而东山以胜,固未闻天随有倡也。得微陆公犹有负乎?予于陆公不能为役,而庶几东山以行,无负于徐子。弘冶癸亥冬十月。
译文
洞庭东山与西山,是吴地最美的地方。有太湖相互映衬环绕,却无城池相连,足以让人远眺观景、寄托高远情怀。而这里灵秀的居所与杰出的建筑,又留存着许多古代仙人、隐士的遗迹,确实是一处超脱尘世的胜地。
我的朋友徐祯卿近来登上西山,把他的《纪游》八首诗给我看,我读过后便作和诗。因此西山的美景,就无需待我用双手开路、用两足攀登,早已隐约出现在我眼前。而洞庭东山正是我热切盼望能一游的,适逢我因事经过太湖,于是获得攀登游览的机会。在东山只逗留了五天,游历过四处有名的古迹。虽然不能看遍所有的名胜,但整座东山的美景,本来就都集中在这里。一时之间,睹景抒怀,目之所见、心之所感
据题下原注“弘冶癸亥冬十月”,则此文当作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时作者三十四岁。其年与徐祯卿台刻洞庭倡和诸诗为《太湖新录》。
参考资料:完善
翻阅《文徵明集》,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文差不多占去大半篇幅,由此可见文徵明对自然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曾有匡济天下的志向,却因多次科举失利,渐渐生出隐居避世的念头,其诗书画作则享有极高声誉。后来虽曾短暂在朝廷任职,但身处朝堂之上,心中却牵挂着山林泉石,三年后便辞官回乡,毕生走遍了吴地的名山大川。他创作的洞庭两山纪游诗向来为人称道,这篇序言既体现出他对古人高尚节操、旷达胸怀的仰慕,也抒发了自身恬淡旷远的心境。
《诗序》中有这样的记述:“昔日皮袭美游历洞庭,写下二十首古诗,陆鲁望则作和诗相赠。他们的风雅才情流传至今,即便历经千年,仍让读者读来心生向往。” 皮日休与陆龟蒙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