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陶渊明〔魏晋〕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贰负之臣逞凶暴,钦駓违背帝旨意。
窫窳虽死尚能变,祖江死去永消失。
上天可鉴明审察,作恶之举不可为。
臣危被罚甚痛苦,鵕鹗之变不足恃!
注释
钦駓:神怪名。
窫窳:神怪名。
参考资料:完善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有争议。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而邓小军认为这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孟二冬则说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此诗为组诗第十一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简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是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叙述恶势力(巨猾)肆意横行、违背帝旨的情境,以及窫窳(古代传说中的恶兽,比喻凶恶之人)虽能变换形态但最终难逃一死的故事,揭示了恶行终将被惩治的道理;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坚信与对恶行的谴责。整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情感,传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作恶必受惩罚的坚定信念,折射出古代的道德观。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 1327条名句
与朝歌令吴质书
曹丕〔魏晋〕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陶渊明〔魏晋〕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