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把满树的榆钱都抛尽了,依旧没法留住春光停下脚步。为春天饯行时默默无言,想到春天归去的路途,便让人肝肠寸断。
春天离去了还能再回来,可离去的人还能再回来吗?长亭被暮色笼罩,四周是数不清的乱山。只有杜鹃鸟的啼叫声,满含着凄苦。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取名于南朝梁代江淹诗“明珠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等。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饯春:设酒席为春天送行。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像小钱,称榆钱。
驻:停住。
长亭:古时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这是一首抒发离愁的小令。为春天饯别,却又舍不得春光离去。带着这种矛盾的心境,作者写下这首 “饯春” 之作,因而开篇一句就颇为精妙。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 通常为友人饯行都会设宴,可这里是为春天饯别,既不摆宴席,也不饮酒,而是抛撒榆钱。这般写法既奇妙又有趣,还能从中看出饯春的心意十分恳切,就像为朋友饯行时愿将酒菜吃尽一样,这里把满树榆钱都抛了个干净。但与为朋友饯行不同的是,为朋友饯行是盼其一路平安,而抛榆钱则是内心希望留住春天。无奈春光并非人力能挽留。句中的 “买” 字很值得回味,本意是留春却说是买,看似荒诞,实则正好与前句的 “榆钱” 相呼应。有了前面的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