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善良的行为会得到好的回报,恶劣的行为会有坏的报应。有时不见报应,乃是报应的时间还未到。
注释
恶报:原为佛教语,谓行恶事而自食恶果。后泛指坏的报应。
简析
此文中“报”字的重复与对仗结构,形成口耳相传的训诫力度,成为古代基层社会最普世的“柔性法理”;虽然过度简化善、恶的必然关系,但作为朴素道德共识,至今仍在民间话语中发挥行为规约作用。
南岐人之瘿
刘元卿〔明代〕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寄夫
黄峨〔明代〕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西河·金陵怀古次美成韵
彭孙贻〔明代〕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故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