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汝州郡楼
李益〔唐代〕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汝州城楼,看着眼前暗淡的黄昏景色,仿似身处边塞,耳边响起那熟悉的鼓角声,想到第一次登上此楼已是三十年前。
想到如今战火不熄灭,国家满目疮痍;满心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这凋敝的秋天啊!
注释
汝州:今河南临汝,地处唐王朝的腹地。唐德宗建中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汝州沦陷,成为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争夺的战场。
边州:边塞城市。
参考资料:完善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创作背景
该词大约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当时李益五十七岁。唐代宗李豫大历四年(769年),诗人李益考中了进士,年龄大约是二十岁左右。此后,漫游大河南北,可能到过汝州(今河南临汝),上过城楼。三十年后,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积重难返,汝州本为腹地,也成了军阀混战的地区。作者重来旧地,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树勋编著. 唐宋诗选讲[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81.
2、
余风 夏雨. 幼读古诗365首[M]. 南昌: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111
简析
《上汝州城楼》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三十年后诗人重登此楼,听见军中悲凉的鼓角声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战争的气氛很浓,好像不断受侵扰的边地。全诗借景抒情,语言凝练自然、诗意含蓄深长,诗中用三十年前后两登城楼所闻所感的相似,集中表达了对衰颓不振的唐王朝的深沉感慨。
鉴赏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176篇诗文 ► 85条名句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唐代〕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时 一作:归来)
陇西行四首
陈陶〔唐代〕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