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金朝〕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好似从九天之上奔涌而下,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欲过而不敢。狂风怒卷着巨浪,飞溅的浪花让阳光都透着刺骨的寒意。这三门峡险峻如吕梁山的千仞绝壁,壮阔似钱塘江八月的汹涌大潮,径直奔涌而下,仿佛要涤荡这尘世万物。世间万象都被巨浪冲得崩解横流,唯有那砥柱山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世间这般险要之地有何用处?自古以来,不过是藏着各种神怪奸邪之物罢了。不必像温峤那样点燃犀角照探水下的妖异,也未必有佽飞般的勇士,能凭蛮力阻挡这滔天狂澜。不如召唤那能骑鲸遨游的豪侠之士,击起铿锵鼓点,闯过这如银山般堆叠的巨浪。
注释
三门津:即三
赏析
开篇首句,与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 营造的意境极为相近。从视觉角度看,诗人所见的黄河水,应是由远及近、自高向低,从九天之上奔涌倾泻;那汹涌奔腾、不绝如缕的水流,在人们心理上引发强烈冲击,形成鲜明反差,兼具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而在 “黄河九天上” 之后,紧接着 “人鬼瞰重关” 一句,意即黄河水俯瞰着人间与幽冥交界的重重关隘。视角从仰视转为俯瞰,空间上由远及近,笔下物象也从模糊渐渐变得清晰具体。这两句将黄河水的意象聚焦到三门峡之内,让景物有了具体依托;即便未出现一个 “险” 字,险象却已扑面而来。
有了这两句的铺垫,“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的景象便顺理成章。黄河
简析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是一首赋写三门峡雄险气势的词篇,为一首抒发情怀之作。词中描写了三门津的雄奇壮丽,由此,词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和黄河的气势磅礴有感而生,其间也寓托了他在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狂澜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全词笔力雄放,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实为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难得的名篇。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25篇诗文 ► 479条名句
横波亭
元好问〔金朝〕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