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五首·其三
苏轼〔宋代〕
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旧时每当夜雨绵绵,我总是烦恼着频频移床,因为厌憎添人愁闷的雨声滴在我满是客愁的心上。
如今一听雨打在南堂的新瓦上,似乎已闻到东坞中池塘里的阵阵荷花香。
注释
他时:指旧时、昔日。时,一作“年”。
雨夜:一作“夜雨”,一作“雨后”。
困:指困扰。
坐:介词,因,由于。
坞(wù):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此处指坞中池塘。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2
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6-127
3、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97-198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南堂新葺之时。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苏轼名之曰南堂,完成后即景抒怀,作此组诗。本首诗就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曹济平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13-415
2、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2
简析
《南堂五首·其三》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幽居的心境。这首诗环绕着对雨声引发的不同感受,表现了昔日与现今全然迥别的两种心境:过去每当夜雨时诗人便频移床铺,怕听点点雨声滴上愁心。如今,久已安于逆境的诗人,心境已由愤激不平趋于超脱恬静。诗中写当诗人听到雨滴南堂新瓦的铿锵声,不由得浮想联翩,想象东坞的荷花被雨催开,进而想象已经闻到阵阵荷香。此诗将艰危孤寂的贬斥生活大大地艺术化,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深挚的热爱,以及随缘自适的乐观性情。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13条名句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宋代〕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柳永〔宋代〕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