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从而后
论语〔先秦〕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①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②使子路反见之。反:同“返”。
二、古今异义
遇丈人。
丈人:古义:指老人;今义:妻子的父亲。
三、词类活用
①见其二子焉。见:使动用法,使……见。
②欲洁其身。洁:使动用法,使……清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开始耕作。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不管呢?你原想不沾污自身,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
简析
这篇短文出自《论语》,通过子路与一位隐者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出世与入世、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看法。此文强调了个人不应为了保持自身清白而忽视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践道义,坚持不渝。
知人不易
《吕氏春秋》〔先秦〕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食,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炊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少时,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曰:“今者吾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尘入甑中,弃之不祥,吾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志之,知人固不易也!”
赵简子元日放生
列子〔先秦〕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