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
杜甫〔唐代〕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练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霜把翠绿的梧桐染黄,白鹤栖息在枝头;城头上响起打更的梆子声,又传来乌鸦的啼叫。
我踏着明亮的月色走进家门时,不知谁在捣洗白绸,风里传来凄清的砧杵声。
想南渡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长安,路上又鼓鼙声不断。
年过半百却事事都不如意,明天还要拄着藜杖,出去看云,消磨这寂寞时光。
注释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
梧:梧桐。
柝(tuò):击柝即打更。
乌:乌鸦。
客子:作者自谓。
捣练:捣洗白绸。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时。此前杜甫在夔州的时候,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诗篇,同时又想尝试一种新的诗体。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诗《愁》,题下自己注道:“强戏为吴体。”这首《暮归》也是一首吴体七律。
参考资料:完善
1、
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暮归景致,营造出凄清氛围,以此衬托诗人内心的悲戚之情。白鹤已然栖落在被浓霜冻黄的碧梧旁,城头已传来打更击柝的声响,还夹杂着乌鸦的啼鸣。客居此地的人归家时,月色已然明亮,不知哪家妇人仍在捣洗白练,风中飘来凄切的砧杵声。天色渐晚,城上守卫兵士需击打梆子警示夜色。唐诗里描写夜景,常会出现捣练、捣衣、砧杵这类词汇,想来当时民间妇女多在夜间洗衣,木杵捶打衣物的声响,暗含民生的困顿,故而诗人听闻后心生悲意。
诗的后半首四句同样转入抒情。想要渡桂水向南而行,却无船只;想要北返长安,途中又多战乱,两处皆难以前往。诗人年纪已过五十,事事皆不顺心,明日仍只能拄着拐杖出门观
简析
此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表现出民生困难,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后四句转入抒情,描写羁旅生活的寂寞无聊。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诗人在诗艺上的打磨与追求,诗中多处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9篇诗文 ► 2734条名句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出塞二首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