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
注释
潮:指波涛。
发:出发。
白蘋:一种植物。
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诗将新颖语意融入古朴风格,写得浅白灵动且饱含情韵。开篇首句先描绘秋日湘江的景致,秋日湘江风平浪静,放眼望去江面更显开阔。七个字中两次出现 “水” 字,这是诗词里常见的 “同字” 手法。前一个 “湘水” 点明送行地点,后一个 “秋水” 则点出时令,正是易让离人伤感的秋天,笔触轻快又富有变化。结合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看,秋江无潮的平静,恰好反衬出诗人内心难平的心潮;秋江的开阔,反而映照出诗人愁苦抑郁的心境。第二句 “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时间是玉兔西沉、晨光微亮的黎明。首句侧重写空间,次句侧重写时间,且次句开头的 “湘中” 与首句开头的 “湘水” 重复 “湘” 字,既加深了地方色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