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时第二次征集弓箭手,老幼都被召集起来。大雨倾盆,天气极为寒冷,路上有一百多人死亡。从壤河到昆阳老牛陂一带,尸体接连不断。
汝河边贫苦人家的女儿,边走边哭,声音凄凉悲伤。
她说家中还有个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有成年男丁。
郡中来的官吏态度凶暴,县官哪里敢表示违抗。
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停留,年迈的父亲只得颤颤巍巍拄着拐杖上路。
我一遍遍地恳求同去,希望他们对老父亲多多关照。
刚才听到同乡人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
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壤河边上。
我这瘦弱的女子没了依靠,
赏析
这首诗通过汝坟贫女的哭诉,展现朝廷兵役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楚。诗中内容有史实可依,作者在原注中提及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依据与作者同时代的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之《第一札子》记载:“康定、庆历之际,赵元昊叛乱…… 当时国家缺少正规士兵,便登记陕西百姓,三户男丁中选一户充当乡弓手…… 乡里之间,百姓惶恐哀怨…… 亲人离散,田地家园尽数荒废。”(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与诗中内容相互印证。不同的是,这首诗借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展现了这段历史:年迈老人拄着拐杖应征,最终死于阴雨寒冬;瘦弱的贫女无依无靠,发出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这般对生命的绝望呐喊。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做此
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祖堃等选注.宋诗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第19页
2、
夏传才编著·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简析
《汝坟贫女》是一首五言古
诗,为一篇叙事诗。此诗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再现了一个由于征集乡兵,而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悲剧,反映了宋仁宗时期下层劳动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境遇。全诗笔力刚健、气势沛然,诗人把犀利的笔锋直指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引人深思。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3162篇诗文 ► 23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