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京兆府栽莲》
译文我来到此地,不禁发出一声长叹,因为我知道这就是那东溪的莲花。
注释长叹:深长地叹息。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东溪莲花的深沉感慨,莲花的命运与诗人的心境相映成趣,既是对莲花境遇的哀叹,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原文
白居易《京兆府栽莲》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肮脏的水沟里积着浑浊的水,水面上荷叶长得密密层层。
我来到这里一声长叹,认出这是东边溪里的莲花。
下面埋在青色的污泥里,浓郁的香气再也不复存在。
上面有尘土扑打,鲜艳的颜色也没法保持。
事物的本性尚且这样,人世间的事也该是如此。
扎根在不合适的地方,倒不如被丢弃掉。
从前在溪水里的时候,花叶在清澈的水波上娇美动人。
今年没长在合适的地方,在官府门前枯萎憔悴。
注释
田田:水草叶漂浮貌。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馨香:散播很远的香气。
红尘:
解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诗人在府门前看到一节莲花,莲花花枝惨败,前八句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第九句和第十句,引出议论和感叹,同时也起到转折的作用——“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第十一句和十二局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生存的地点不是好地方,表达白居易对现状和当下环境的不满。
第十三句和十四句则其到衬托的作用,也是借物抒情的笔法,用莲花曾经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不得地, 憔悴府门前。”诗人感觉自己与莲花命运相同。
简析
《京兆府栽莲》是一首五言古
诗。诗的前八句为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揭示它所处的艰难环境;接下二句将自然界的现象升华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后六句表现出对莲花不幸遭遇的同情,通过对比,展现了莲花昔日在东溪中的美好与今日在府门前的憔悴,形成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对生物成长的重要性。这首诗以物喻人,情感深沉,寄托了对个人命运多舛、才华难展的深深感慨。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90篇诗文 ► 187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