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家住在闽山的东面,在那里每年都会有花开放。
现如今我不在花开放的地方,但是那些花依然在过去开花的地方开花。
注释
闽山:本名乌石山,唐天宝二年(公元749年)改称闽山。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旧城内之西南隅。与九僵山、越王台合称为“福州三山”。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又改名道山。
岁岁:年年。
创作背景
归州系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所置州,治所秭归县(即今湖北省秭归县)。怀浚作此二
诗时州守姓于,于刺史生平事迹不详。通状为古代一种陈述报告的文件,通指通报,状即陈述,相当于现代的情况报告书或自述、自白书之类。传说怀浚颇能预言未来之事,乡人皆奉之为神明。刺史于公则认为他是妖言惑众,把他逮捕审讯。作者便写下这两首通俗明了的七言绝句作为自白,陈述自己的身世和感慨。刺史阅诗后,便将他释放。此诗为其中第二首。
简析
《上归州刺史代通状二首·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首句点明诗人的家乡位于闽山的东边再东边;次句描绘家乡岁岁都有盛开的红花,展现了家乡的美丽和生机;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无奈。全诗质朴自然,明白如话,有浓郁的民间歌谣色彩;诗中文字句式的排比、反复、重叠、回环,更增加本诗的韵味。
怀濬
怀濬(生卒不详),唐代秭归郡(今湖北西部)僧人。诗僧怀浚,唐昭宗乾宁(894—97)年间,他活动于秭归一带,“知来识往,皆有神验”。刺史于公以惑众的罪名将他逮捕审。问怀浚便写下一诗作为供状 《上归州刺史代通状二首》 。读了这两首诗,刺史深感奇异,就将怀浚释放了事。► 3篇诗文 ► 2条名句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