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画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出自宋代陈亮的《虞美人·春愁》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画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风轻轻吹拂,几缕薄云在天空飘荡,萧萧春雨时紧时缓不停歇。水边彩绘的楼阁上,新归的燕子忙着筑窝,它口衔带着湿气的香泥,身上沾着飘落的花瓣频频飞过。
海棠花瓣撒在小路上,像铺了一层带着香气的锦绣;可春色依旧因花落而显得 “消瘦”。黄昏时分,庭院里的柳树上有乌鸦啼叫,我还记得那人,曾伴着月光折下梨花的模样。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荡飏(yáng):飘扬,飘荡。
缕(lǚ):一条一
 
 
赏析
 
  词的上片起笔两句,并未描绘 “红杏枝头春意闹” 般的烂漫春景,反倒直接点出 “风” 与 “雨”。东风轻柔地吹拂大地,几缕薄云在天际缓缓飘荡。这两句中的 “风” 与 “雨”,正是全词的词眼,烂漫春光正是在风雨中悄然逝去,这两句也统领了全词的意脉。
  “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两句,化用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 “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诗意。燕子刚刚归来,尚未来得及欣赏烂漫春色,满树繁花却已凋零飘落。面对这般景象,词人心中不禁涌起满腔感慨与愁绪。此处的 “泥” 承接上句 “萧萧雨”,“落花” 则呼应首句 “东风荡飏”;燕子新归之时,落红已然成片,目睹此景,词人
 
 
创作背景
 
  南宋政权建立以来,统治者不思举兵北伐。
陈亮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抱负。长期的乡居生活并没有让他的志向发生改变,磊落不平之气多次借由
诗词抒发出来。在陈亮眼里,春光带给他的只有愁和恨,这首《虞美人·春愁》便是其中一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43页
2、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471页
 
 
简析
 
  词的上片写大好的春光在风雨中消逝,燕子来时春华已谢,托出词人的满腔感慨、满腹愁绪;下片先描写凋零的海棠,再说春也如人一般,在万花凋零的满腹愁绪中逐渐消瘦。全词运用比兴,层层勾勒,构成深曲凄凉的意境,词人发出了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寄寓了他经邦济世的思想抱负,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陈亮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136篇诗文 ► 17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