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译文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注释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赏析此句写诗人观南朝古迹吴公台,即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文

刘长卿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秋日 一作:秋入)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老的吴公台早已凋残破败,秋日里我登高远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荒野古寺来往行人稀少,云雾缭绕的山峰被深水阻隔,显得遥远又朦胧。
夕阳依旧斜照在旧日的吴公台上,清冷的磬声在空寂的树林里回荡。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47-248页

赏析

  这是一首借登临抒发怀古之情的诗作。首联紧扣题目,总领全篇,从高台上的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的心绪满溢于字句之间。秋风呼啸,落叶纷纷,让人瞬间生出悲凉之感。“秋入” 二字,部分版本写作 “秋日”,或许是为追求对仗工整,“秋日” 与 “古台” 相对,确实更为贴切。但我认为用 “入” 字更为妥当:首先,它紧承上句末尾的时间词 “后”,清晰展现出诗人情感随景物变化的流转轨迹;其次,“入” 这个趋向动词更具力量,能更细腻地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怀乡之愁本就足以让人黯然神伤,偏偏又遇上深秋时节,这份乡愁便更添一层沉重,仿佛秋风秋气将诗人那颗满是伤痕的怀乡之心紧紧包裹,沉甸甸的,难以解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一首五言律。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诗中描写了诗人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深刻体现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映射出其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zhǎng )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县尉。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至德二载(757年)冬被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史。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522篇诗文 ► 137条名句

猜您喜欢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