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注释闲:一作“生”。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道观内的自然景象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和向往。诗人通过对“空坛”和“小洞”等道观内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幽深且充满神秘色彩的道教修行场所。同时,通过“疏松影落”和“细草香闲”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美和宁静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译文
初次来到仙游观,仿佛见到了传说中的 “五城楼”;夜雨刚刚停歇,周围的景物带着几分凄清的意趣。
远处的山色与秦地的树林相连,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近处的捣衣声阵阵传来,似在告知寒秋来临。
稀疏的青松投下纵横树影,空寂的道坛更显幽静;细草散发着淡淡清香,幽深的小洞透着清雅的气息。
何必再去别处寻觅世外仙境?这人间之中,本就有像 “丹丘” 这样的神仙居所啊。
注释
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
这首诗描写道士的楼观景致,属于一篇游览题咏之作,刻画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又清幽雅致的景致,盛赞道家观宇胜过人间仙境,体现出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向往。
诗歌前三联刻画了雨后仙游观内外的景致。首联明确时间与地点,紧扣题目中的 “仙游观”,还交代了天气状况。颔联描绘观外的秋夜景象,先写 “望见” 秦地的树木,再写 “听闻” 捣衣的砧声。颈联刻画观内景象,先写高处 “空坛” 的静谧,再写低处 “小洞” 的幽深,点明这里是道士的居所,生动呈现出仙游观宁静雅致的风貌。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中的语句,夸赞此处是神仙居住的丹丘佳地,无需再去别处寻觅,抒发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