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译文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阵吹起帘幕的风。
注释满帘风:风吹动帘幕。
赏析诗人长歌《楚辞》之后,其慷慨悲壮之情,却发出“无人知此意”的感喟,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译文
朗声吟咏《楚辞》来度过端午节,身在天涯,节令匆匆又到了这一天。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昔日京师里的舞者的舞裙艳丽。没人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意,一曲唱罢,只有满帘清风拂过。
世间万事皆成空,独自一人徒自感伤年华老去;墙东的蜀葵却仍在那里含笑绽放。酒杯里的酒,深浅和去年并无不同。试着把杯中酒洒向桥下的流水,愿这酒今夜能随着流水,流到湘江之中告慰沉江的屈原。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高咏:朗声吟咏。
这首《临江仙》,作于家国遭逢兵燹之际。端午佳节,词人借凭吊屈原寄寓旧愁、感伤时局,将一腔爱国情怀尽数熔铸其中。
词作开篇便见警策。一句 “高咏楚词”,既显露出节日里的感伤心绪,更透着磊落壮阔的胸襟。屈原的高洁风骨给了词人精神感召,他高昂吟诵《楚辞》,只觉天涯漂泊之苦、节序奔涌之速,唯独自己报国之志无处安放。彼时陈与义正流离于两湖之间,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他以对照之笔写下 “榴花不似舞裙红”,以眼前绚烂的榴花,比拟往昔鲜红的舞裙, 那是他曾春风得意、名动一时的写照。宣和四年(公元 1122 年),他因《墨梅》诗得徽宗赏识,从此名满天下,达官显贵争相结交,歌舞宴饮之事络绎
参考资料: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