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译文问他有什么可以悲伤之处?细细想想却也有悲伤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凉。
注释甚堪:什么可以。思量:细细想想。
赏析此句化用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词人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寄托了词人的政治感想。
译文
月下的楼阁,飘着秋香的院落里,欢声笑语的人们来来往往。可哪个人一入秋就满心悲凉?从前的宋玉便是如此。
饮酒吃饭本应随心,歌舞享乐也该视作寻常。若问他有什么可悲伤的?仔细想来也有愁绪——重阳将近,秋风秋雨更添几分凄冷。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节选自《淮海词》。《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篆(zhuàn)冈:地名,在带湖旁。
宋玉:战国时楚国的著名诗人,屈原的学生,其代表作《九辩》有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首词以“欲擒故纵”的笔法展开,先借秋景否定传统悲秋,后突然反跌点出深层忧思,既含个人感慨,更藏政治寄托,层次曲折而情感深沉。
词的上片聚焦带湖秋夜之美,以“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的工整对句开篇——秋月映着树影婆娑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间飘送幽香,再添“笑吟吟地人来去”一句,用鲜活的动态勾勒出赏秋人的欢愉,让秋景更显动人。由此,词人顺势发问:“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借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名句,否定历来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看似主张敞怀赏秋,实则为下文铺垫。
下片延续这一思路,换头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写秋夜的闲适——可随意小酌、
参考资料:完善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0篇诗文 ► 1695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