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春雨》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林间农人扶着犁耙轻声交谈,花丛之外偶有白鸥翩然落下。
若要察看春雨的降雨量,只需看那野塘里涨满的春水——此刻已能让一只小船自在回旋。
注释
耕人:耕农。
耒(lěi):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耜为铲,耒为柄,称为耒耜。后用为农具的总称。
语(yǔ):是谈话,是谈论
林丘:又作“林邱”。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
鸥:鸟类的一种,头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毛多为白色。多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
验:证实。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几位农夫在林间土丘旁聚在一起,似在交谈着什么;三四句则直接点明题旨,诗人凝视眼前景致,留心观察间,发现一处野外池塘的水已然漫溢而出。诗句虽未直接描摹春雨的模样,却将雨后的景致与春雨催生的“喜悦”之情清晰呈现。整首诗风格质朴自然,不做正面铺陈,反倒通过侧面烘托与渲染的手法,借景物抒发情感,营造出鲜活鲜明的画面感。
这首诗以春雨为题材,诗人却没有着重刻画雨中的景象,转而描绘雨后的境况。诗中选用的意象,也与寻常歌咏春雨的作品截然不同,让读者读完后立刻生出清新爽朗的感受。
开篇“耕人扶耒语林丘”一句,刻画了春雨过后,村民
创作背景
此
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作内容上看可能作于宋神宗年间(1078—1085年),是诗人在外飘流时的作品。初春时节,诗人于楼上凭栏静观,观远处农事伊始、农田待耕等宋人安居之情形,心中有所喜悦而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宋)周邦彦著;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02,第14-16页
2、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323页
简析
《春雨》是一首七言绝句。此
诗前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使人读后顿生清新之感。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261篇诗文 ► 56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