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译文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注释心望:希望。
赏析此句写精卫虽然口中衔着微小的山石,但心中却怀着填平海水的宏伟愿望,既表现出坚持不懈、积少成多的努力精神,又彰显了胸怀宽广、志向远大的高尚情操。
译文
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整年怀着满腔决心。
口中衔着细小的山石,心里盼着能把大海填平。
功业渺茫难以实现,性命卑微轻如鸿毛。
世人都讥讽它此举荒唐可笑,我却独独赞赏它的精诚专一。
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注释
学:仿效。
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
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偿冤:报仇。
寸诚:寸心,决心。
心望:希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诗借咏叹精卫填海的神话,赞颂了一种不惧艰难险阻、立志复仇雪恨、终生坚守初心的坚毅精神。作者特意凸显精卫的复仇之举,寄寓了自身刚烈无畏的品格。诗作既溯源古事又贴合当下,立意高远,情感鲜明真挚。
诗的前六句,塑造出一个动人的偿冤复仇小鸟形象。前四句正面切入题意,虽未直接点出 “精卫” 之名,但 “偿冤” 一词已暗中示意。“山石细” 与 “海波平” 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精卫的雄心壮志与坚定意志。第五、六句描写精卫填海的艰难与挫败,尤其以 “抱寸诚”“衔细石” 的微小之力,与 “心望海波平” 的宏大愿景形成强烈反差,充分展现出精卫的赤诚与执着;“渺渺”“区区” 等叠词与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445篇诗文 ► 175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