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出自清代黄景仁的《都门秋思四首·其三》
译文深秋时节全家人都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栗;九月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因家境贫困,御寒的衣服还无法准备。
赏析此句勾画出诗人全家所处的困境,抒写他无力养家的辛酸,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无限凄楚,感人至深。
原文
黄景仁《都门秋思四首·其三》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道路上达官贵人的车轮滚动之声犹如隆隆雷声,一眼望去北邙山上荒坟满布。
渐渐沉落的夕阳好像在规劝客居异乡的游子,珍惜时光,赶快登楼远眺;放眼望去,只见秋光暮色围绕城郭而来。
流落异乡的我太过贫寒又无依无靠,愁思太多想买些白杨栽种,让它在秋风中代替我不断诉愁。
深秋时节全家人都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栗;九月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因家境贫困,御寒的衣服还没有裁剪。
注释
五剧:道路纵横、四通八达的地方,指京城繁华 的街道。卢照邻《长安古意》:“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隐:盛大,形容声音宏大。
北邙:
赏析
这首诗首联“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五剧:道路纵横、四通八达的地方,指京城繁华的街道。卢照邻《长安古意》:“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秦控三市。”隐:盛大,形容声音宏大。北邙:山名,在河南洛阳东北,汉魏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古代诗文常以北邙泛指墓地。冢:坟墓。千:言其数量很多。下笔即写“都门”景象。四通八达的道路上,达官贵人的车轮滚动之声犹如隆隆雷声。北邙山上荒坟满布,一片萧索凄凉。由上句可见家门贵族名声显赫,趾高气扬,洋洋得意。下句写他们的没落衰败,最终不过是家中枯骨,留下一个个冷落的荒坟。在两个场面的对比中,说明好景不长,繁华如梦,得意一时,而今安在?在如实的平平叙写中,隐含
创作背景
黄景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冬天入京,虽赴召试,取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与家人暂得团聚,但“以家室累大困”,家人亦深受连累,“差免作流民”,家境日益困顿,心情极为悲苦。这组
诗当作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时作者收入不足以供衣食之需,深感居大不易,有感而作《都门秋思四首》这组诗。此诗为组诗第三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圣华选注·黄景仁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
3、
钱仲联 等·中国文学大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简析
《都门秋思四首·其三》是一首七言律
诗。诗的首联先写家门贵族名声显赫,洋洋得意,后就写他们的没落衰败;颔联写登楼所见自然景色;颈联突出表现诗人的愁思;尾联诉说个人愁苦后,进而想到自己的家人。全诗扣住题日,围绕中心,景中含情,意蕴丰富,是对不合理现实的揭露,是向“太平盛世”发出的强烈控诉;既是悲叹之声,又是不平之鸣。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202篇诗文 ► 138条名句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古文岛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