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译文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释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赏析凉风瑟瑟,蝉鸣嘶嘶,诗人抓住秋天的典型意象,抒发了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的种种愁绪。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文

孟浩然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常想隐居在山林丘壑间,却苦于没有钱财置办归隐的田园。
滞留长安并非我的心愿,心中始终怀念东林寺的远上师父。
钱财像烧尽贵如桂枝的柴薪般耗尽,建功立业的壮志也逐年衰减。
黄昏时凉风阵阵袭来,听到声声蝉鸣,只让人更添悲伤。

注释
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首联从正面落笔,写诗人心中 “所求”。他原本一心向往隐逸生活,却没有直白说隐逸,而是借用 “一丘”“三径” 的典故,“一丘” 自带山野意趣,“三径” 暗含园林景致,以具象典故传达隐逸之志,显得十分自然。可 “苦无资” 三字,又与他的所求形成矛盾,道出了他穷困潦倒的处境。

  颔联从反面着笔,写诗人 “所不愿”。“北土” 代指秦中,也就是京城长安,那是士人追逐功名的地方,此处用来指代做官,这句直接表明了他不愿为官的心意。因此,身处长安的诗人,不由得思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即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科举考试,在春天举行,落榜后不离开长安,一般是准备来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没有这样的打算。但秋天到来时,他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就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友人,抒发悲怀。

参考资料:完善

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三百首详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01
2、 夏于全.唐诗宋词(第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35
3、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

简析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一首五言律。首联诉说诗人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的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全诗直抒胸臆,直写诗人心中的哀愁苦闷,反映了诗人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里。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302篇诗文 ► 340条名句

猜您喜欢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