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雁荡记

方苞 方苞〔清代〕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作者于乾隆八年(1743)八月,与鲍甥有雁荡山之游,因作此记。这篇游记就想记雁荡山而又感到不可记、兹山与其他诸山同而又不同两点上做文章。

参考资料:完善

1、 (清)方苞著;王沛霖,王朝晖编;徐柏容,郑法清主编·古代散文丛书 方苞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05月

赏析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文章标题为《游雁荡记》,开篇却言:“兹山不可记也”。随后,作者把雁荡山和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柳州诸山加以对比来阐述:永州、柳州的群山原本处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偏远之处,柳宗元先被贬至永州,后又调任柳州,他探寻幽静之地、寻觅优美景致,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用文字描绘出来,委婉地加以形容,以此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永州、柳州的那些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记而声名远扬。而雁荡山 “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若想细致描绘并力求相似,很容易和 “号为名山者之所同”,难以写出雁荡山的独特之处,所以 “不可记”。

  到了第二段,作者笔锋转变,另寻思路,“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篇游记不侧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借游抒怀,笔墨集中在游山的两点心得体会的阐发上:一是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品味深刻,笔墨清新,饶有情趣,作者在游览的同时自身的心灵也得到洗涤与净化。

方苞

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25篇诗文 ► 18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查慎行〔清代〕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泪浥红笺第几行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泪浥红笺第几行,唤人娇鸟怕开窗。那能闲过好时光。
屏障厌看金碧画,罗衣不奈水沉香。遍翻眉谱只寻常。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