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歌
佚名〔魏晋〕
承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
带金紫,董逃。
行谢恩,董逃;
整车骑,董逃。
垂欲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心摧伤,董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趁着太平乐世,董逃;
多多游游四郊,董逃。
承蒙皇天恩宠,董逃;
金印紫绶戴牢,董逃。
一边拜谢恩德,董逃;
整顿车马上道,董逃。
刚刚准备出发,董逃;
又回宫中辞行,董逃。
车马走出西门,董逃;
不停瞻望皇宫,董逃。
远远眺望京城,董逃;
日夜所剩无几,董逃,
无比伤悲心碎,董逃。
注释
承世乐:承受一世的快乐,指董卓尽情享乐。
董逃:原是乐曲中的衬音,故每唱一句,必唱一句“董逃”或“董桃”,最初并无实义。后出董卓,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
简析
《董逃歌》是一首讽刺董卓的民谣。这首民谣首先描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接着写他胁迫汉献帝迁都,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劳苦,表达了人民对董卓的痛恨与憎恶。这首歌谣直抒胸臆,讽刺性强,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创作背景
昭宁元年(189年)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董卓,卓乃率兵入洛阳。到了长安以后,董卓自立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愈加凶暴滋甚,淫乱无度。京都人们愤恨董卓的暴戾恣肆,于是作此歌予以讽刺。
参考资料:完善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
杂诗·其十一
陶渊明〔魏晋〕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盘中诗
苏伯玉妻〔魏晋〕
山树高,鸟鸣悲。
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希。
出门望,见白衣。
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
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杼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
出有日,还无期。
结中带。长相思。
君忘妾。天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
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
高者山。下者谷。
姓为苏。字伯玉。
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泰山吟
陆机〔魏晋〕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