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菊潭
元好问〔金朝〕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
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
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
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
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
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
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
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
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
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
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
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农夫站立在我的马前,都是来赶赴县令的约集;
请父老暂且不要散去,问你们一些我的难疑:
理政事本是古来的难题,我的才能又与这不太适宜;
自上任到如今已有三月,恩与惠却没施一毫一厘。
你们乡那些孤寡贫民,是否被豪强践踏凌欺?
聚众争吵的是哪几个?喜欢斗殴的又知是谁?
当官的只有一对耳目,百里内事情哪能尽知?
东边的州县长官清廉,衙门的差役少扰乡里;
我虽曾禁止小吏们随意外出,岂没有差役乘夜去叩打你们的门扉?
请认真地教导你们的子孙,努力地劳动摆脱寒饥。
军租像流星那样急迫,纳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元好问任内乡县令,常出外视察民情,亲眼看到了农民迫于租税,难以为生的悲惨处境,心里充满了替朝廷催租和为百姓解困的矛盾。就在这种县令职责和做人良心的矛盾折磨之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歌。
参考资料:完善
1、
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
简析
《宿菊潭》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交代诗人留宿菊潭、察问民情的起因;接着四句怀着十分歉疚的心情自责;“汝乡”以下十句,承“我所疑”而来;末八句转向对军租之事的劝勉。该诗通过一次出外对民情视察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与“田父”的问答,表达了诗人对豪强横恣的憎恶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全诗写来明白如话而又情意真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该诗前四句交代了诗人留宿菊潭、察问民情的起因。文字浅近,语意却颇费推敲。“田父立马前”是指站立在诗人的马前,其原因是来赴他们预定的期会的。紧接着诗人又用祈使的语气说父老暂且不要走了,是因为诗人这次来菊潭与父老期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察询民情,诗中所言的询问之事,是在期会中需办的事完毕之后,趁此机会顺便问及的。结合诗题可知,他们谈话的时间很长,以至于天色渐晚,不得不在这偏僻的小乡留宿。
诗人首先怀着十分歉疚的心情自责。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然而国事艰危,乡民贫困,新官上任,百事待举,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乡民带来丰厚的惠利,很不容易。然诗人不如此想,而是在“三月”前着一“已”字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25篇诗文 ► 491条名句
甲午除夜
元好问〔金朝〕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已恨太官馀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