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乞食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意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意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注释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此诗。一说此诗作于陶渊明青年时期,大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渊明二十一岁,与朋友聚会,饮酒赋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简析

  《乞食》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记叙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反映了其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出他朴拙真率的个性。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全诗语言平淡无华,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 132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雨诗

曹植 曹植〔魏晋〕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曹冲称象

《三国志》〔魏晋〕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妻李夫人联句

贾充 贾充〔魏晋〕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
叹息亦何为,但恐大义亏。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所知。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