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而学
《说苑》〔两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于:向。
吾:我。
恐:恐怕,担心,害怕。
暮:这里指“晚,末”。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
启示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身学习,受益终身。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简析
这段对话以“暮年求学”为主题,通过师旷巧设“炳烛”之喻,阐明学无止境之理。师旷以“日出—日中—炳烛”三阶段作比,将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对应不同强度的光照,强调微光总胜黑暗,凸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晋平公从质疑“戏君”到叹服“善哉”的转变,既说明师旷以比喻化导君王的睿智,亦暗含“君不自蔽则能纳谏”的治学启示,传达出“学贵有恒”的永恒命题。
丹朱被逐
佚名〔两汉〕
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世本》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尚书》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世本》
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
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史记》
三良诗
曹植〔两汉〕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赠王粲诗
曹植〔两汉〕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