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
佚名〔两汉〕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巫山高高眼望穿,又高又大行路难。淮水深深不见底,身无双翼难回还。
含辛吞悲想东归,为何夙愿总成灰?
我想渡水无舟楫,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
临水远望家乡地,伤心的泪儿湿衣襟。
远方游子心思归,一腔怨苦无法提!
注释
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交界边境。
高以大:高而且大。以,连词,相当于“且”。
淮水:即淮河,源出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等省至江苏入洪泽湖。
逝:速。这句说水深且流急。
害梁不为:害:通曷,作“何’’解。梁:桥。这句说,为何桥也不架?
我集无高曳
创作背景
《巫山高》属“鼓吹曲辞”,作于汉代,是铙歌十八曲之一。陈本礼《汉诗统笺》认为是汉武帝时防守七国的戍卒因思归而作的,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正》认为是汉高祖时赛民思归的作品。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5、
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简析
《巫山高》是一首游子怀归诗。此诗抒写游子怀乡思归,描写了一个身在异地、漂泊难归的游子,站在淮水边上遥望故乡的情景。前四句写临淮所见的自然景色,后八句写游子痛苦迷惘的心情和深沉的感慨。全诗平直写来,但形象鲜明、感情沉痛,诗中把感情的抒发和景物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触景生情,使景物的描绘深化了诗作的感情,形成古朴真挚的风格。
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乡的诗。怀乡而欲归不得,阻山隔水,于是感极下涕。
诗中有一个矛盾,就是将“巫山”和“淮水”同地并称。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附近淮水。’案此与夔蜀之高唐馆同名,以地名迁徙之例推之,疑濠西淮水附近之高唐馆,其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此诗巫山淮水并称,即濠西之巫山也。”也可以不必拘泥字面,泛指山高水长。
诗的前四句写山高水深。山是巫山,水是淮水,写水深山高的同时,交待了诗人所在的地域,与下文“欲东归”相照应。山不独高,而且广大,着力写道路险阻。写水,强调其深,因为
战国策·雍氏之役
刘向〔两汉〕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三足乌
佚名〔两汉〕
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玄中记》
(汉武帝) 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洞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