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在终南山南已走了几日,东西向的大路笔直如墨线。
望不尽一马平川千里的沃土,还有那密密桑林青青的麦田。
地近陕西民气风俗多豪放,人分两方又踢球又荡秋千。
苜蓿茂盛如云,马蹄轻快有力,杨柳树夹道而立,车声隆隆响彻云霄。
——站在象征古人兴亡的遗迹面前,放眼望去,只有山川如故。
将军坛上寒云低垂,丞相祠前暮春的斜阳已快要下山。
中原沦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军队出征江淮,要想收复失地绝非易事。
但终有一日,我们会看到大军从天而降,,而关中之地将成为我们复兴的根本!
注释
山南:即终南山之南
这首作于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春。这年三月陆游到达南郑县,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大约不久后在南郑附近终南山以南地区出行,因有此诗。南郑一带为南宋抗金前线,王炎又是一位很有恢复之志的将领,陆游初到前线,亲眼看到关中沃野千里的形势和豪爽刚健的民风,内心非常振奋,不禁对收复中原充满信心和期待,并从而改变了自己以前所持有的军事策略,认识到从江淮出师并不易于完全消灭金兵。以关中为根据地,向东收复中原更为可行。这首诗是陆游到南郑前线后的第一首作品。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南道上的风景。诗人自己在这条大道上已风尘仆仆地行进了几日,眼前,东西大道宛如长绳,笔直而辽阔,无边无际。汉中之地,展现出一派平川沃野的壮丽景象:麦田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蚕桑林郁郁葱葱,男女勤于耕织。这几句是摄影镜头中的广角镜,将山南的富庶之景描绘出来,这种富庶,无疑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接下来的四句,则切换为细致入微的分镜头,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此地与秦地相邻,民风民俗尚武豪壮,闲暇之余,人们以分队荡秋千和蹴鞠为乐,以此强身健体。苜蓿遍地,为马匹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杨柳依依,夹道而生,马车在驿道上络绎不绝。追溯历史,大抵在宋金对峙时期,南宋
《山南行》是南宋时期爱国诗人陆游客居陕西南郑时所作的诗作。该诗描写了南郑县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地理位置,从而暗示出了南郑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南宋王朝的时政、军事的看法,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此诗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这种感慨愈发深沉动人,结尾蓦然而止,因前面有丰厚的内容和情感的铺垫,从而给人一种激励震动之感。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237篇诗文 ► 1139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