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岵
诗经·国风·魏风〔先秦〕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登上草木葱郁的高山,朝着老父亲故乡的方向眺望。恍惚间,似听见父亲一声轻叹:“唉!苦命的孩儿在远方服役,日夜操劳连歇脚的空儿都没有;你可要仔细保重身体,盼你早些归来,莫要留恋他乡!”
我攀上荒无草木的高山,朝着老母亲故乡的方向眺望。恍惚间,似听见母亲一声轻叹:“唉!我的孩儿在远方服役,日夜操劳连安睡的空儿都没有;你可要仔细保重身体,盼你早些归来,莫要客死他乡!”
我登上起伏连绵的山冈,朝着兄长故乡的方向眺望。恍惚间,似听见长兄一声轻叹:“唉!我的兄弟在远方服役,日夜操劳,他的同伴们也同他一般;你可要好好珍重身体,盼你早些归来,莫要殒命他乡!”
赏析
《陟岵》刻画了一位远役他乡的征人,他遥想家中父母兄长正牵挂自己,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共三章,均采用赋体创作,以重章叠唱的形式层层推进情感。
古语有云“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征人在外若非思亲心切,断不会频频登高望乡。此诗开篇便以一意三复的笔法,将登高望亲的心意写得痛切感人: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这种反复咏叹的方式,既弥补了言语难以尽抒的思念,又将对父母、兄长的牵挂逐层加深,把“远望当归”的期盼与“长歌当哭”的悲切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过,《陟岵》的妙处与独创性,并非在于开篇直抒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一般劳苦大众都要承担沉重的兵役和劳役,他们不仅身体受折磨,更加难以忍耐的是和亲人分离的痛苦。《毛诗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点明了诗旨,亦提供了背景。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13-214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11-213
简析
《陟岵》是一首四言诗,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人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后几句则从对面设想亲人念己之心。全诗格调高远,情思真挚,诗中多幻境的创造,是为想象与怀忆的融会;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击邻家之子
墨子〔先秦〕
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寓言二则
佚名〔先秦〕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吕氏春秋.自知》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狐假虎威
战国策〔先秦〕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