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李陵泣别图

袁凯 袁凯〔明代〕

上林木落雁南飞,万里萧条使节归。
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塞北万里沙漠,秋来叶落,北雁南飞,一派萧条气象,出使的使节即将踏上归途。
离别之际仍怀有深厚情谊,两行热泪滚滚而下,让这泪珠被西风吹起,飞上苏武的衣袍,与他一起返回故国。

注释
李陵:汉将,击匈奴,兵败投降。其友苏武,汉武帝时,奉使匈奴,被拘留,置于北海。李陵降匈奴后,曾与苏武会见,劝武降,武不从。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再至匈奴,原随苏武出使之吏常惠夜见汉使,教使者责问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大惊,向汉使谢罪,说武等实在,乃放武归汉。事详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题画《李陵泣别图》所作。李陵于汉武帝时拜为骑都尉,他曾将兵五千出击匈奴,遭匈奴军八万人围击,李陵士卒死伤过半,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后因矢尽粮绝,兵不至,归降匈奴。《李陵泣别图》这一画作已不可考,从诗内容上看,是表现苏武归汉、李陵与之泣别一事的。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被扣押后,匈奴曾使李陵至海上,为苏武置酒设乐,劝其归降,武仍不屈。李陵见其至诚,泣下沾襟,与苏武诀去。苏武获准将归之时,李陵又置酒贺武,倾吐心曲,“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酒宴中李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渡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泣下数行,因与武诀。诗与画应是以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苏武南归。时值秋日,草木凋零,北雁成群结队向南迁徙,苏武与李陵在这凄凉萧瑟的氛围中依依惜别,其内心的哀痛之情,不难想象。“上林”,作为汉朝皇家的园林,诗中特意提及,旨在强调苏武得以重返汉土,而李陵却命运多舛,只能长久地滞留他乡,成为异域的漂泊者。

  后两句写李陵泣别。按常理接前两句,按照常规逻辑,此处本应继续抒发李陵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但作者巧妙地转换了视角,仅借北雁南飞,直抵汉宫,以及汉使归朝的景象,侧面映衬。此时此景李陵并没有引起故国之思,却只有故友之情。这是诛心之论,尤妙的是这故友的“交情”之泪偏偏被西风吹去,洒在“汉臣”的衣上,不称苏武而称汉臣,其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李陵泣别图》是明代诗人袁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的萧瑟秋天情景下苏武南归;后两句写李陵泣别,于此情此景中李陵并没有引起故国之思,却只有故友之情。全诗基调苍凉悲壮,以诗歌之长补绘画之短,既状物情又发人意,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为题画诗佳作。

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320篇诗文 ► 1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东日记·卢重斋遗事

叶盛〔明代〕

  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然其为人,颇类迂僻。陈孟东者招饮,入门偶见胡仲子文一册,席间饮食外,手读此文不已,不与众接一谈,虽诮之,不复顾也。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青城山记

焦维章〔明代〕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霁。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备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豁然堂记

徐渭 徐渭〔明代〕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