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之心。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之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之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间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之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自贼者也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篇语录体散文,出自《孟子》。此文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也是对道德修养的殷切期望。它提醒我们,作为人,本身就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培育它。只有当真正理解和实践了这些道德准则,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够为个人、为家庭、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