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王维〔唐代〕
无着天亲弟与兄,嵩丘兰若一峰晴。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依无靠的亲兄弟,在嵩山寺庙中伴着一山的晴日。
在磬声和乌鸦的巢穴下食用斋饭,在空旷的树林伴着落叶的声音行走。
从高处泄落的流水定然浸湿香案,飞溅的水花应该能和石床齐平。
深邃的洞穴中,高大的松树旁有什么呢?仿佛看见了天竺国来的古先生。
注释
乘如禅师:《宋高僧传》卷一五:“释乘如,未详氏族,精研律部,颇善讲宣。……代宗朝翻经,如预其任。……终西明、安国二寺上座。”禅师,对和尚的敬称。
兰若(rě):佛教名词。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古人常用“
创作背景
根据陈铁民《王维年谱》,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至二十三年(735)春作者在嵩山隐居期间。隐居嵩山期间,王维与嵩山上修行佛法的两兄弟交好,所以作这首诗送给他们。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 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229-231
赏析
此诗中的禅师兄弟中的一人已经出家为僧,法号乘如;他的兄弟尚未出家,是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这对兄弟无依无靠,在山寺中相依为命。诗歌第一句简要交代了诗歌主人公的身世,第二句写到名山与山寺,而以“一峰晴”三个字,将高山、禅寺和修行的人置于一幅晴日山峰图中;后六句的景象,也尽为“一峰晴”的阳光照耀。
中二联诗句颇具巧思。其中三、四两句是倒装句:“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句意应当是在鸣磬、巢乌下食,在空林、落叶声中行诗人将动词前置,使得人的行动更加突出。第二联通过描写禅师、居士的日常生活,写出了他们朴静的精神面貌。第三联描写兄弟的起居住处,虽然和第二联描写角度不同,但
简析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交代高山、禅寺和修行的人;颔联写出了禅师兄弟朴静的精神面貌;颈联描写禅师兄弟的起居住处;尾联赞美禅师兄弟的修行境界。全诗构思精巧,章法整饬,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两兄弟的禅境,已近当年天竺国来的高僧,令诗人十分钦佩。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5篇诗文 ► 886条名句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唐代〕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漫与 一作:漫兴)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别严士元
刘长卿〔唐代〕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