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闽关上云雾迷漫,白茫茫一片,关下西下的斜阳将秋树照得艳红。
秋风吹来,就好像一点也没感觉到,进入闽中,眼前所看到的只有满山遍野的粳稻了。
注释
闽关:指位于福建的武夷山的关隘,是由赣入闽的必经之地。闽,福建的别称。
关头:即关上。
雾露:即云雾。
浑:全。
粳(jīng)稻:水稻的一种,茎秆较短,米粒短而粗。
参考资料:完善
刘基这首诗主要写过闽关时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句写过闽关所见的景色;后两句写入闽中的欣喜之情。
这首诗以动写静,诗人于清晨时分登上闽关,此时关头被露滴雾罩,白茫茫一片;而当他走到山下,已是傍晚时分,秋树一片嫣红。诗人穿越的山路上的景物和感受固然丰富,却也免不了历经艰辛和山姿水色。然而,诗人并未描绘这些纷杂的景物和感受,而是选取了关头和关下两幅静止而深刻的画面:白雾和红树。这些画面或许是一日之中记忆最清晰、最典型的美景。诗人将它们紧凑地连接在一起,句中使用“关头”、“关下”标明不同地点,“雾露”、“斜阳”暗示时间的流转,犹如电影的镜头组合一般,营造出一种动势的连续感。于是该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能亨,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弗拘,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嫌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也”。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谓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目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