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注释
江月晃重山:词牌名。《词律》云: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故名《江月晃重山》。此词每阙上三句为《西江月》体,下二句用《小重山》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该词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据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这首词是作者于贞祐丙子(1216)为避兵南渡之后而作。一据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词人在战乱避难时从三乡(今河南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此词是初到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龙德寿编选.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118页
2、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146-147页

简析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战斗场景以及年青勇士乐于奔赴沙场杀敌立功;下片描写抗敌军队,凯旋定在杨柳依依之时。全词与以写从军建功之乐为基调,风格明快,大有盛唐边塞之音,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表现出词人年轻气盛,颇为自负的精神风貌。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24篇诗文 ► 49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论诗三十首·其一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刘迎 刘迎〔金朝〕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论诗三十首·二十二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