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鼓吹曲·登山曲》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写山光水色,点明天气晴朗,景色生动鲜明;接着赋予无生命的“风”、“云”以生命和感情,增添了生命力,春景如画,人在画中;而后由写景转叙游,说正是游人脱去寒衣、换上轻装、登临游赏的大好时节;接下由叙游转抒情,诗人发思古之幽情,产生人生短暂之感;最后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语意,说不悦于官,羡慕归隐之意已溢于言表。全诗语言雅致,意境高远,旨在记游,把景色写得旖旎多姿、把行程写得如历其境、把情感写得渺邈超然,见出诗人高妙的笔法。
这是作者在荆州奉随王萧子隆之命写的《乐府·鼓吹曲》十首中的第九首。写登山游览,流连忘归之意。
诗首句点题写“崿”。“崿”,即题中所登之山。“天明”一词含义双重,既是指这一天的天亮早晨,也指这天天色晴朗。“天明”二字虽不见着力,但却是全文要领。倘无晴朗天气,不但下文全景皆晦,而且更无登山游览可言。
但有山色而无水光,景色虽佳,总感欠缺。故下句紧接着写水。以“澜光”喻水,以“碧”形容水边的堤岸,中间着一“媚”字,把“澜光”、“碧堤”的生机活活画出,让读者仿佛看到一泓清水,波光粼粼,水边长堤含青滴翠,景色十分生动、鲜明而优美。游人乐此将陶然忘归了。这二句写静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悦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