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秋思四首·其二
黄景仁〔清代〕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并。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年间我携带书剑浪游四方,滞留在京城,再加上正值秋天,许多感慨一齐产生。
在幽州台上还有什么人延请郭隗?燕京市中已没有地方可以寻访荆卿。
万里浮云灰暗好象是伤心的颜色,秋风送来千年如一的悲壮之声。
我想自己歌唱却唱不出来,只好寻找贫贱之人共话平生。
注释
书剑:书籍与宝剑。二者皆古时文士随身之物。
滞:滞留。
燕京:北京。
并:一齐(产生)。
郭隗:《战国策·燕策》:“燕昭王收破燕,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荆卿:荆轲。《史记
赏析
首联“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新来百感并。”诗人说自己滞留燕京四年,虚耗了精力,空度了年华,尝遍了酸甜苦辣,时逢寒秋,更是百感交集,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书剑”指代文士生涯。以书耀文,以剑显武,是古代儒生本色,是诗人的骄傲。“滞”是不通不畅之意,说明命运多艰,仕途蹇涩。此联上句突出诗人形象,下句“更”字使诗意推进一层,将感情强化,引出“百感”。秋来更增百感,源于“宋玉悲秋”。宋玉《九辩》开头就高唱“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后,它就引发了许多诗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联想,也成为诗歌创作的触媒。
颔联“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承接上文“百感并”,写其
创作背景
黄景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冬天入京,虽赴召试,取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与家人暂得团聚,但“以家室累大困”,家人亦深受连累,“差免作流民”,家境日益困顿,心情极为悲苦。这组诗当作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时作者收入不足以供衣食之需,深感居大不易,有感而作《都门秋思四首》这组诗。此诗为组诗第二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圣华选注·黄景仁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
3、
钱仲联 等·中国文学大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简析
《都门秋思四首·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说自己滞留燕京四年,虚耗精力,空度年华,尝遍酸甜苦辣,时逢寒秋,更是百感交集;颔联承接上文,写其所感;颈联描写出万里浮云呈现一片灰黯颜色;尾联既有失意于上层社会,欲到平民中寻觅知己的想法,又有放纵情怀、不计穷通得失的意味,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全诗强自压抑、另辟通途,产生了沉郁顿挫、纵放自如、悠然意远的艺术效果。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202篇诗文 ► 138条名句
出关
徐兰〔清代〕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鹊桥仙·乞巧楼空
纳兰性德〔清代〕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