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咏絮
曹雪芹〔清代〕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似绣女吐出的绣绒的柳花哪里是因残而离的呢?春风卷起半帘柳絮倒似飘来一阵香雾。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把它捉住,徒然使杜鹃悲啼飞燕嫉妒。停住啊柳絮,暂且停住,不要让春光随你一同飞去!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绣绒:喻柳花。
残吐:因残而离。词写春光尚在,柳花乃手自拈来,所以说“岂是残吐”。后人不晓词意,妄改“残吐”为“才吐”(《红楼梦》程高本),变新枝为衰柳,与全首境界不合。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本首词写在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对四大家族来说,历史时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败命运的急转直下是成正比的。贾府里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了种种危机的征兆,“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这首词正是封建贵族阶级没落时期的生活在曹雪芹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参考资料:完善
1、
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三结合”编写小组.《红楼梦》诗词选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204.
赏析
史湘云的《如梦令》,众人的评论是“情致妩媚”。这一评论是符合原作之特色的。她的词紧扣“柳絮”,寄情于柳絮,表现自己爱春、惜春、 留春的意绪。
史湘云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色,因而开首两句便说春光尚在。一句抓住柳絮如绒花的特点,借绣女吐出绣绒,喻柳絮因残而离柳枝。全句是以反诘语气道出的:柳花哪里是因残而离的呢?二句紧接上句,说飞絮蒙蒙倒似飘来一阵香雾。 两句均极为婉曲地表达春光尚在之意,爱春、惜春的情意不直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琢磨、去体会,意味隼永。三句以一天真少女的动作入词,“纤手自拈来”,而“拈来”的结果却是“空使鹃啼燕妒”。可见,“拈来”不仅仅是飘舞的柳花,
简析
这首词从头至尾,抒写的都是史湘云急切的惜春之心,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地无可奈何,这也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接着就陷人悲苦的境地。全词词调低沉,处处表现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流露出一种留恋、惋惜春光的情绪,象征着湘云对那段美满生活的留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6篇诗文 ► 882条名句
论诗五首
赵翼〔清代〕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性德〔清代〕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都成 一作:长如;若似 一作:但似)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无那尘缘 一作:无奈钟情)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