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曾共君侯历聘来
姜夔〔宋代〕
予与张平甫自南昌同游西山玉隆宫,止宿而返,盖乙卯三月十四日也。是日即平甫初度,因买酒茅舍,并坐古枫下。古枫,旌阳在时物也。旌阳尝以草屦悬其上,土人谓屦为屐,因名曰挂屐枫。苍山四围,平野尽绿,隔涧野花红白,照影可喜,使人采撷,以藤纠缠著枫上。少焉月出,大于黄金盆。逸兴横生,遂成痛饮,午夜乃寝。明年,平甫初度,欲治舟往封禺松竹间,念此游之不可再也,歌以寿之。
曾共君侯历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
旌阳宅里疏疏磬。挂屩枫前草草杯。
呼煮酒,摘青梅。今年官事莫徘徊。
移家径入蓝田县,急急船头打鼓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和张平甫从南昌一同去游览了西山玉隆宫,在那里住了一晚就返回了,那天是乙卯年三月十四日。那天正好是张平甫的生日,所以我们就在茅屋里买了酒,一起坐在一棵古老的枫树下喝酒。这棵古枫,是当年旌阳真人还在世时的树。据说旌阳真人曾经把他的草鞋挂在树上,当地人把草鞋叫做屐,所以这棵树就被称为“挂屐枫”。四周是苍翠的山峦,平原上绿草如茵,隔着山涧的野花红白相间,影子倒映在水中,非常美丽,我们让人采了一些野花,用藤条缠在枫树上。不久,月亮升起来了,大得就像金色的盘子。我们兴致高涨,开始畅饮,直到半夜才睡觉。第二年,张平甫的生日,我们打算乘船去封禺的松竹间游玩,但想到去年的西山之行可能再也
创作背景
此词是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姜夔和张鉴游冶南昌西山所写的一首记游词。当年三月十四这天正是张鉴的生日,因此此词在记游的同时,也寄寓了祝愿友人长寿之意。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
赏析
此词小序写得极有情味,寥寥数语,便曲尽情景之妙。 对姜夔来说,张鉴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接济者,更是他的知心朋友。张鉴对白石的周济也不同于一般的供养门客,而是出自于一种惺惺相惜的看重和彼此信赖的沟通。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白石对张鉴的感情就更为丰富,有对其接济自己的感激,有相互间心灵交汇的理解,甚至还有一点点亲人般的依赖。 从词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知己的张、姜二人时常结伴出游,且每每游趣蓬勃,乘兴来去。“曾共君侯历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足见二人同游已成一种规律性的习惯,易时皆然。“呼煮酒”的一个“呼”字,写出了二人之亲密无间。煮美酒、摘青梅,尽显野兴悠然,又暗含着二人情投意合的默契。
姜夔
姜夔(kuí,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339篇诗文 ► 550条名句
鹤冲天·黄金榜上
柳永〔宋代〕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