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庄子刺虎
《战国策》〔先秦〕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存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两只老虎因争抢着吃人而搏斗,管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凶猛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可口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弱小的老虎一定会死掉,强大的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获得两只老虎。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注释
争:争抢。
斗:争斗,搏斗。
管庄子;人名。同下文管与也是人名。
刺:刺杀。
之:它们。
止:阻止,制止。
戾虫:戾,凶暴、猛烈。虫,动物、野兽。
甘:甜,美;此指可口。
简析
这则寓言通过两虎争食人斗争的故事,展现了管与的智慧。他建议管庄子等待两虎相斗至一伤一死时再出击,既能避免直接面对两虎的风险,又能一举两得,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无需付出刺杀一虎的辛劳。此文强调了智谋与策略的重要性,显示出等待时机、以逸待劳的智慧。
文王之囿
孟子〔先秦〕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桑中
诗经·国风·鄘风〔先秦〕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