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
译文我就要佩戴着宝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注释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赏析此句透出诗人潇洒俊逸之味,以“微躯”自称,又体现出诗人对武陵太守真挚的敬意,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在武陵做门客时受到您的提携,决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注释
答武陵太守:作者离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将返金陵,武陵太守设筵相送。作者以诗相谢。答:回话,回复,回信。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丞 [7]。天宝六年(747年)因“不护细行”,不久又由江宁县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
诗人从江宁至龙标,溯江而上经洞庭湖至武陵,然后沿沅江至龙标。当他到达武陵郡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受到了田太守的热情招待。在武陵盘桓了多日,于天宝九年(750年)冬到天宝十年(751年)春,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徐有富撰,千家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8,第49页
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赵乃增注释,千家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10,第106页
3、
李菁著,王昌龄传,凤凰出版社,2018.04,第97
简析
《答武陵太守》是一首五言绝句。开头两句,交代了写作时间,写了
诗人自己的志向和对朋友的情谊;后两句则用大梁客和信陵君的典故,进一步把朋友间的友谊具体化,说明自己一定会知恩必报。这个典故的运用,贴切自然,引人遐想,省却大量笔墨。全诗写得意气纵横,慷慨豪迈,诗人用世报效的志向跃然纸上。
赏析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11篇诗文 ► 180条名句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