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朱祖谋的《鹧鸪天·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
译文院中的红萸和白菊,仍旧安然开放,只有我在秋风中若有所思。
注释红萸白菊:《风土记》:“以重阳相会, 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茱萸,落叶乔木,开小黄花,果实红色,可人药,重阳节时人们常将茱萸插头上。
译文
再次经过野水斜桥,满腔愁绪只能向旧时的水鸥倾诉。垂鞭缓缓走过秋色凄凉迷茫的南郭,仿佛心有余悸似地,侧帽把容色愁苦的西山偷窥。
刚刚拭去泪水,不禁又想起往日曾在一起弹琴吟诗,如今却是门庭冷清,连蝴蝶也很少飞来嬉戏。院中的红萸和白菊,仍旧安然开放,只有我在秋风中若有所思。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唐代郑喁诗有“家在鹧鸪天”句,因以为名。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翦朝霞》《醉梅花》等。双调五十五字,上阕四句,下阕五句,皆三平韵。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裴村:刘光第,四川富顺人,进士出身,任刑部主事、军机章京,积极参加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完善
“野水斜桥又一时,愁心空诉故鸥知。”开头写路途所见及心情哀愁。“又一时”,可知置村行此并非自今日始。光第在世之时,他是来过此处的。如今光第下世,疆村又访其故宅,自然哀愁系心。“野水斜桥”,其景依旧;物是人非,心境迥异从前。往日的裴村别业定然是“群鸥日日来”,如今主人已殁,鸥来如故,彊村的满怀哀愁只能说给“故鸥”听了。但是,打眼的,“空诉”,下笔极沉痛,有“弦断有谁听”之趣。
“凄迷南郭垂鞭过,清苦西峰侧帽窥。”表象为动态描写,内涵是心境刻画。“凄迷”与“清苦”,不释自明。“垂鞭”写坐马似知人意,过裴村别业,束步缓行,而主人却不忍着鞭。“侧帽”,多用以描写装束洒脱,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