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出自宋代苏舜钦的《题花山寺壁》
译文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注释繁英:繁花。草纵横:野草丛生。
赏析此景令人感叹时光易逝,万物皆有盛衰,需珍惜眼前美好。
原文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花山寺是因花而得名,如今却不见繁花,只有杂草疯长。
鲜花栽培修剪需勤勉尽力,因为花儿容易凋落衰败,而杂草却总在暗处悄然滋长。
注释
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繁英:繁花。
草纵横:野草丛生。
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勤力:勤奋努力。
凋零:凋落衰败。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生群 王晓英等.儿童学古诗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页
2、
徐敏.儿童古诗300首 上册:语文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第230页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寺里” 一联,两句分别描绘一种景致:前一句侧重虚写,后一句注重实记,形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两句所写对象实则一致,如此便凸显出花山寺 “名称” 与 “实景” 脱节的现状。生活中名实不符的情况并不少见,可诗人笔下的景象反差实在太过强烈,读者读罢难免心有触动,进而自然会思索:寺名本因寺中山间有花而得,如今却无花可赏,这种疑问恰好勾起人们探究的兴趣,诗歌 “发人深思” 的艺术效果也随之自然达成。
诗人对此显然有自己的答案。他深信寺名并非谬误,寺内与山中原本确实有花,如今 “繁英不见草纵横”,实则源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从客观来看,“花易凋零草易生” 是自然规律,白
简析
《题花山寺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篇记游之作,主要写
诗人游玩花山寺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后两句得出结论,草本无罪,剪伐不力是无可推卸的责任。诗人观其景而发感,“花木”需要精心修剪护养,而“野草”应勤除,同时也寄托了其对革新除弊的企望。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
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生群 王晓英等.儿童学古诗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页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219篇诗文 ► 9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