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出自唐代杜甫的《岁晏行》
译文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徭人射雁拉响桑弓。
注释莫徭:湖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鸣:弓开有声。桑弓:桑木作的弓。
赏析此句直写诗人眼前见到的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
原文
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底的时候,到处都刮着呼呼的北风,潇湘一带和洞庭湖上,满是白茫茫的飞雪。
天气太冷,渔翁的渔网都冻住了,莫徭人拉开桑木做的弓,在射天上的大雁。
去年米价涨得厉害,连军粮都不够用,今年米价跌得便宜,却把农民害得很惨。
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贵人,早就吃腻了酒肉,可老百姓穷得连织布机、茅草屋都被搜刮得一干二净。
楚地的人喜欢吃鱼虾,不爱吃禽鸟的肉,你们别白白杀死往南飞的孤单大雁啊。
更何况听说,到处都有老百姓在卖儿卖女,只为了偿还该交的租税和劳役。
过去朝廷严格禁止私人铸造钱币,如今却允许在青铜里掺进铅和锡。
鉴赏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迎来太平,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不断,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百姓深陷苦难。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57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于年末(题中“岁晏”即岁暮)抵达岳州,将途中所见所感凝练成《岁晏行》,字字皆是对民生疾苦与乱世时局的记录。
全诗共分五层,前四层各四句,末两句收束全篇,脉络清晰且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两句“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紧扣“岁晏”题眼,既点明年末时节,又勾勒出潇湘与洞庭湖一带的景象——北风呼啸、白雪漫天,瞬间为全诗奠定了天寒地冻的凄凉基调,也为后续描写时事埋下伏笔。紧接着,“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将镜头对准底
创作背景
此
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年)之后,是
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移家于舟中,漂泊在长江湘水上的诗作。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重庆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2、
陈贻焮·杜甫评传(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析
《岁晏行》是一首七言古
诗。此诗先记叙岁暮风雪严寒,感伤湘中以渔猎谋生者的不易;接着感叹百姓因赋税沉重而卖儿鬻女,再哀叹民穷财尽、恶钱泛滥而官府不加禁止,最后借城头画角之声抒发自己的无穷忧时哀怨。全诗内容丰富,语言简练,艺术上运用铺叙和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回环往复,变化多端,表达了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充分显示出杜诗的风格。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3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