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出自元代关汉卿的《大德歌·夏》
译文懒洋洋地坐南窗下,每每对着清风想念他。
注释数:每每。
原文
关汉卿《大德歌·夏》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那俏冤家啊,远在天涯之外。为何你在外总贪恋新欢,偏是他乡才能将你留?我懒坐南窗之下,每逢清风拂过,便又将他深深惦念。眉间细黛渐渐淡了,又教谁来为我描画?容颜日渐清瘦,羞得连那石榴花也不敢簪了。
注释
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
大德歌:曲牌名,入双调,共七句七韵。
俏冤家:此指在外远游的爱人。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偏是那里的绿杨树能够拴住你的马?此系怨词,恨爱人久离不归。
数:每每。
蛾眉:弯而长的眉毛。
瘦岩岩:瘦骨嶙峋貌。
带:即“戴”。
创作背景
此曲载于《阳春白雪》前集卷四。郑振铎、胡适、吴晓铃、王季思等学者认为“大德歌”是
关汉卿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自创的新曲调,据此可推断《大德歌·夏》这支曲子当作于大德年间。
参考资料:完善
1、
黄卉 章宏伟.关汉卿的生卒年和里籍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4)
2、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修订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赏析
这支小令以大胆泼辣的笔触,写尽少妇对远方情人的猜疑、抱怨与深浓相思,却又蕴藉含蓄,颇具词的韵味。
首句“俏冤家”是全篇的灵魂,统领所有情思。“冤家”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昵称,添上“俏”字,更显往日迷恋,可如今情人远走不归,这份迷恋渐渐化作疑窦。紧接着“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将猜疑转为直白抱怨:“偏”字精准道出事与愿违的怨怼,既藏着爱极生恨的委屈,又把少妇的娇嗔与不满写得淋漓尽致。此句还藏着双关,既点出夏日时节,又暗喻情人滞留他乡、拈花惹草,表面怨“绿杨”留客,实则怨情人不早归、不珍视情意。
其实,情人未必如她所想那般负心,这份“多虑”恰恰是情深的证明——即便
简析
《大德歌·夏》是为闺中女子代言之作。此曲以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写其夏日相思之情。曲子以“俏冤家”统领,表现女子对过去美满生活的回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女为悦己者容”的心理。全曲辞尽意未休,风格蕴藉含蓄,具有词的风格;曲中描写了少妇的思念、怀疑及抱怨,将相思之情写得大胆泼辣。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7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91篇诗文 ► 155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