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出自宋代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

译文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注释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赏析此句写诗人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原文

陆游 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带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方头巾,一柄藜杖,深秋的黄昏时分,我独自登上城郭的北门楼:西风席卷大地,万千草木枯萎凋零,满眼秋景惹得我满腔愁绪翻涌。
一缕烽火,传递着大散关的敌军动向与战事,两列雁阵,捎来了长安杜陵浓郁的秋意。
凝望支离破碎的山河,总叫人内心难安,频频挠头;念及自身的安危处境,倚立楼头时,百种感触一同涌上心间。
而今,早已不是当年横握长戈、立马阵前,在军营中吟诗作赋的时光,但日日夜夜魂牵梦萦的,依旧是往昔的梁州之地!

注释
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
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诗核心为诗人登城时的所见所感,叙事与抒情的交融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质。开篇两句交代出游的地点、时间与心境,直接点出题中要义。第二联通过描写远望烽火、仰观雁阵的景象,抒发了对失地的忧虑之情。第三联由失地之痛延伸,联想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的人生遭遇。最后一联则刻画诗人对“横槊赋诗”过往的追忆,以及壮志难酬的悲苦心绪。全诗以诗人的“愁”情贯穿始终,情感激昂愤切,意境沉痛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既勾勒出诗人的衣着打扮与出游去处,也暗含他彼时闲散无拘的生活状态,以及日渐衰老的境况。“卷地西风满眼愁”一句,着重抒发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当诗人登上北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951-953
2、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67-68
3、 陆坚.陆游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108-109

简析

  《秋晚登城北门》是一首七言律,主要写诗人登城所见所想。首联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颔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尾联写诗人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236篇诗文 ► 1147条名句

猜您喜欢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