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解冻春二月,东还陇西驻吾辙。中宵好月入窗明,孤馆殊花应时发。
慷慨既罢倚醉眠,梦里迢迢返东浙。我家住在县乌伤,奕世衣冠绍先烈。
青岩之下华川湄,古木修篁荫门阅。里中朋友不数人,总角交游到华发。
金丈虽老文益昌,傅子方强气难遏。县南高叟故所居,别墅新营最幽绝。
大田多稼廪不虚,华屋有轩席常设。自余便道过家时,三载于今成阔别。
今日何日乃盍簪,固应旧好三生结。竹林藤簟坐峥嵘,橘径梅蹊行蹩躠。
篇章杂遝诗句哦,盘馔纷纭酒杯啜。既誇答客语仍狂,颇怜哭子言犹噎。
俨然相对如平生,抵掌论心尽欢悦。寒钟惊觉顿无聊,一点青灯自明灭。
倍思故隐只山中,却叹浮踪向天末。嗟我文章非古人,虚名在世真叨窃。
一从螭陛到銮坡,久侍青光入金阙。每多杜甫能自期,许身欲比稷与卨。
政图事主尽愚疏,岂意谋身转迂拙。肃将使指往西垂,迢遰河山重跋涉。
严风裂面沙眯眸,冰髯霜鬓茎茎折。瘦马冲寒不自禁,狐帽貂裘仍狗袜。
得非定远泛星槎,无乃中郎持汉节。道涂梗塞竟莫通,使事须还遂中辍。
归报吾君扣九重,天颜只尺容趋谒。傥矜弱质赐恩光,便向明时乞骸骨。
慈母手线犹满衣,先人遗书故盈箧。鉴湖一曲非所望,家山自可采薇蕨。
王祎(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字子充,义乌来山人,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335篇诗文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方言》谓楚人称“知”曰“党”,称“慧”曰“䜏”,称“跳”曰“踅”,称“取”曰“挻”。余生长楚国,未闻此言,今语异古,此亦一证。故《史记》五帝三王纪,改古语从今字者甚多,“畴”改为“谁”,“俾”为“使”,“格奸”为“至奸”,“厥田”、“厥赋”为“其田”、“其赋”,不可胜记。
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街,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司马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子长复出,不能成史。则子长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子长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