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出自唐代杜审言的《登襄阳城》
译文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注释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汉水:长江支流。
原文
杜审言《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漂泊异乡,不经意间已至九月。如今站在城头之上极目远眺,只觉视野豁然开朗。
楚山横卧大地,拔地而起;汉水水波浩渺,似与云天相接,曲折蜿蜒地流向远方。
冠盖里早已名存实亡,不再契合如今的境况;章华台也只剩指代往昔台榭的意义。
习池的景致已非当年模样,往日的清幽之美已然消逝。归途之中放眼望去,尽是漫天尘埃。
注释
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里名,
赏析
九月秋高气爽,诗人登临襄阳城楼,纵目远眺的瞬间,心胸豁然开朗——眼前壮美的山川景致,似将游子心头的愁云尽数驱散,这便是诗的首联所记的登楼感受。
颔联随即聚焦眼前山水,以“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勾勒襄阳独有的风光: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错落连绵如横卧大地;汉水浩淼萦绕城郭,曲折流向东南,仿佛与天际相接。“出”“回”二字本是寻常动词,可与“横地”“接天”搭配后,竟将山川的动态之美精准传递,尽显天地间山水的雄浑气势。对此联,胡应麟曾评价“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十分贴切。
见山川永恒壮观,诗人不由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易逝,颈联遂转入怀古抒情,写下“冠盖非
创作背景
唐中宗时,
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阳城》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
简析
《登襄阳城》是一首五言律
诗。此诗首联点明题意,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眼前的山川美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开阔雄浑;颈联转入怀古抒情,表明历史陈迹的没落破败;尾联承接上文的沧桑之意,以写景作结,表达了诗人无所归属的悲哀之情。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格调清新鲜明,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41篇诗文 ► 63条名句